在十七及十八世纪有关香港的记载,均没有提及香港有树林存在。大部份西方人士都描述当时香港岛是个贫脊及荒芜的地方。英国舰只Sulphur号上的外科医生Hinds于一八四一年随船到香港,期间采集了一百四十种物种的植物标本。这是香港植物采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的科学记录。
香港开埠最初的三十年间,很多着名的植物学家在港进行大规模的采集活动,同时亦发现了很多新的植物物种。可惜这些标本都被带离香港,直至一八七八年香港植物标本室成立后才有一个正式储存植物标本的地方。香港植物标本室是中国首个对公众开放的植物标本室,并已列入《国际标本馆名录》,其专用代号HK是国际通用的。
标本室要事回顾 (按年份)
1872
政府花园部监督C. Ford在是年的年报中提及政府花园是设立干压植物标本室的理想地点。
1878
C. Ford于报告中提及植物标本室将会成立,并以他在香港及华南地区所采集的标本作为设立植物标本室的基础。这个植物标本室更是中国首个对外开放的植物标本室。
1904
标本室的标本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标本室人员在本港及华南地区的采集,亦有购自邻近国家的标本及这些国家的捐赠。当时的植物及林务部监督Dunn在年报中述及「标本室日渐成为远东植物学中心,这从中国各地向标本室查询植物资料日益增多而可见一斑。」
1912
Dunn及Tutcher合作出版了《广东及香港植物志》,该书详尽记录了南中国一带植物的资料。
1940
由于标本室在当时已具国际声誉,故在二次大战香港沦陷前,标本得以迁往马来亚,由星加坡植物公园暂管。
1948
标本室迁回香港,可惜所藏图书大部份散失。运回的标本则暂存于港督府(现今的香港礼宾府)用膳厅。
1962
标本室出版第一版油印本香港植物名录,共编录了1,767个本土维管束植物物种及其24个变种。
1978
香港植物标本室成立100周年。「香港植物标本室百周年纪念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
1989
标本室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共同发表了Asarum hongkongense 香港细辛,这是一个从未被人发现的新种。
1999
标本室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开展了一合作项目,由该所筹组华南植物学家,全面审定标本室所收藏的标本。
2003
香港植物标本室成立125周年。「专家审定」计划完成,并据此编订新版《香港植物名录》及《香港稀有及珍贵植物》。标本室与香港的植物分类学家及华南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始编纂全新的《香港植物志》(英文版)。
2007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及香港植物标本室共同合作编写的《香港植物志》(第一卷)英文版,在2007年2月出版。
200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及香港植物标本室共同合作编写的《香港植物志》(第二卷)英文版,在2008年3月出版。
2009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及香港植物标本室共同合作编写的《香港植物志》(第三卷)英文版,在2009年5月出版。
201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及香港植物标本室共同合作编写的《香港植物志》(第四卷)英文版,在2011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