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苞帚菊
Pertya pungens Y. C. Tseng
Asteraceae(Compositae) 菊科
中国境内现状 极危(CR)

形态特征:

亚灌木,高达1米余。茎、枝密被短柔毛。叶互生,卵形,长3-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近截形,边缘具疏齿,两面被长柔毛,具基出脉3条;叶柄长3-5毫米。头状花序2-4簇生于枝顶;总花梗长2-8毫米;总苞狭钟形,长16-19毫米,直径约6毫米;总苞片约7层,背部有纵棱,尖头针刺状;花全部两性,花冠管状,长约13毫米,5深裂。瘦果纺锤形,具8条纵棱,被白色长柔毛;冠毛粗糙,长10-12毫米,基部联合。

地理分布:

仅见于香港马鞍山和广东阳春县。

生境与生态:

生于溪边和林缘。花期:10-11月。

本种是一稀有种,分布区间断而且个体稀少,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在香港其生长地点在马鞍山郊野公园内,受到保护。

参考文献:

程用谦,1985:中国菊科帚菊属资料。 广西植物5 (4): 334,图1:4。
程用谦,1996:中国植物志79:16。科学出版社,北京。